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

北方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学位授权点面向工程需求、以提升研究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程硕士点。

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现有校内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比例91%,研究生导师17人,包括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名、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名、国务院特贴专家1名、有色金属工业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北京市长城学者3名、北京市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研究生培养以职业要求为导向,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现有校外导师20余人,均为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的行业技术专家。

专业实践平台:

现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3个,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000万元,与相关企业建立了10余个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实践平台。培养环节中将以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少于1年的专业实践机会(根据具体课题安排,在校内或在相关企业或在与企业合作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进行)。

代表性培养方向:

“十三五”期间,本学位点依托的材料系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各类项目、课题近百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5503万元,取得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形成了高品质钢铁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材料数据工程、材料结构表征新技术、具有极端性能的先进材料研发等特色培养方向。

先进制造用高品质钢铁材料方向

团队由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千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领军。主要致力于高品质钢铁材料的洁净化、均质化、细晶化、精准化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和校企合作课题,成果应用于首钢和河钢等先进钢铁公司。出版专著8本,发表学术论文300 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获得教育部和河北省等四项省部级一等奖。

RH精炼过程水模拟

结晶器内全凝固及夹杂物运动捕捉数值模拟

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方向

主要面向航天工程等高端应用,先后获得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4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的立项支持,着重开展具有结构/功能一体化特色的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工作。采用无压浸渗可控制备新技术自主研发的结构/功能一体化铝基复合材料已在我国“遥感”、“高分”、“风云”、“资源”、“快舟”、“环境”、“吉林一号星座”等系列的60余颗卫星以及“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获得空间在轨运行应用。

结构/功能一体化铝基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及性能优势

已在“高分”、“遥感”、“风云”、“资源”等系列的60余颗卫星上

获得空间在轨运行应用

材料结构表征新技术方向

主要致力于对金属及其复合材料进行三维结构,应力应变以及其断裂过程中的微观结构进行新的表征方法和手段研究,继而开发出性能更加优异的新材料。短流程产品组织表征和控制技术等相关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一等奖,所研制的新材料在兵器、海防等方面得到应用。

材料数据工程方向

该方向聚焦冶金过程数值模拟仿真、金属材料生产工业大数据和材料计算工程,以材料微观、介观、宏观结构和制备工艺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仿真及数据挖掘分析为特色。自主研发的铜电解精炼电极异常状态检测及快速处理技术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在相关企业电解车间应用年增加铜产量2000吨、锌产量6000吨,降低直流电耗3800万度,增加产值2.2亿元,年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多万元。

自主研发的铜电解精炼电极异常状态检测及快速处理系统

具有极端性能的先进材料研发方向

主要致力于具有特定功能的海绵结构型金属基新材料、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用高温氧化及腐蚀表面防护涂层等具有极端性能的先进材料设计、制备、服役行为及其相关微观机理研究。自主开发的高耐腐蚀片状锌基金属颜料产品已在国内相关领域广泛应用,直接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获得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招生规模:

毕业生去向:

(数据更新至2023年11月12日)